人生倒计时
- 今日已经过去小时
- 这周已经过去天
- 本月已经过去天
- 今年已经过去个月
本文目录一览:
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哪个对唐朝危害大?
1、说到黄巢起义安史之乱,一般后面会有一句话:黄巢起义是唐朝灭亡的开始;而说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面一般会来一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至于哪一个对唐朝危害大,肯定是安史之乱,因为它属于地方实力派拥兵自重,借机造反,对于唐朝的伤害非常大,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影响,绝不是一个转折点那么简单。
2、应该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而黄巢起义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只稻草,如果没有黄巢起义的话可能还会又绿巢、红巢起义,而如果没有安史之乱的话可能唐朝的衰败就会晚些黄巢起义也可能不存在,下面还是说一下两者次叛乱。
3、首先,从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来看,安史之乱发生在盛唐时期,当时国家的国力还是十分的强大的,虽然安史之乱很大,但大唐还可以凭借当时强大的国力挺过这一难关,安史之乱在当时造成的影响也仅仅是稍微阻碍了一下当时经济的发展,不会导致唐朝的灭亡的。
列举安史之乱发生的时间、人物、原因和影响?
1、时间: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即公元755年至763年之间。人物:此次叛乱的主要领导人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禄山是叛乱的发起者,史思明在安禄山死后接过了领导叛军的大旗。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安史之乱结果和影响 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
4、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5、七国之乱:西汉,汉景帝。安史之乱:唐朝,唐玄宗。
安史之乱是怎么回事?
1、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动叛乱,自称“大燕皇帝”,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他率领的叛军迅速攻占安史之乱了陈留、荥阳、洛阳等城池,并直逼潼关。同年,唐玄宗被迫逃离长安,避难四川。途中,在马嵬驿发生安史之乱了士兵哗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自尽。此后,叛军占领了长安。
2、安史之乱是由唐玄宗时期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叛乱爆发的导火索是安禄山声称接到密诏,要讨伐宰相杨国忠。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其军队迅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并攻入了洛阳。
3、安史之乱的发生,是由于唐玄宗晚年政治上的失策和内部矛盾的激化。 当时,皇帝与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终至不可调和。 此外,社会矛盾亦日益尖锐,广大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苦难。
4、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叛乱,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历史节点。 该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因此得名安史之乱。同时,由于其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亦称为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起始于公元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公元763年2月17日,历时七年零二个月。
5、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和肃宗时期,边镇守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的反唐叛乱。这场叛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杨玉环,唐玄宗的贵妃,在这场叛乱中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安史之乱的经过: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迅速占领了洛阳和长安。